妄议“技术规范”

2021-01-03 17:09:35

次阅读


对“难降解有机废水深度处理技术规范-高级氧化法”一节,挺满意;妄议几个问题,“抛砖引玉”!

前两天,群中有人推送“难降解有机废水深度处理技术规范”。看了看“4.1高级氧化法”一节,还是挺满意的,至少不像以前有的规范,把芬顿法中二价铁离子称为催化剂,违背了化学学科基本概念。该规范中描述的工艺流程和参数,大多合理。尽管如此,作为多年研究高级氧化工艺的教授,在此还是妄议几个问题,“抛砖引玉”吧。

1、芬顿反应时间多久?

首先应搞懂什么是“高级氧化法”,我这样表达:“由•OH主导的氧化废水有机物的方法”。脱离这一本质,许多问题的讨论就没有基础。

•OH寿命只有纳秒级,学术界公认。芬顿反应中,它由Fe2 H2O2反应产生;反应物均在液相(同相),只要相遇,反应很快;当•OH产生了,让他久等不现实,应尽快让它作用于水中溶解的有机物,使之产生有机物自由基。只要工艺中提供足够强的紊动强度,上述反应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。某厂,用了管道混合器为反应器,停留时间仅为15 - 20秒。

有机物自由基寿命稍长,文献报道在秒级;它的反应活性较强,可与分子态氧O2继续反应,从而得到降解。该厂管道混合器后用了浅层气浮池,由此完成了芬顿反应和泥水分离。而在气浮池中停留时间也就在20分钟左右,整个系统水力停留时间小于25分钟。

该规范要求,反应时间24小时,与该厂的实践差距很大。

该厂实践不够典型么?简单介绍一下:实际芬顿工艺COD去除率在50%左右,与我们在该厂的铁基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中试效果相当(停留45分钟,臭氧消耗量O3/rCOD1.2,规模100 t/d);但单纯臭氧氧化COD去除率仅为10%左右,说明高级氧化效果是显著的。该厂芬顿工艺规模为60t/d,恐怕全国数一、数二!

2、铁泥成份是什么?

这不仅关系到铁泥产量,更重要还涉及铁泥资源化途径。

规范说“二价铁离子被氧化为三价铁离子,三价铁离子水解成氢氧化铁”。错了,主要成份是FeOOH,至少占70%,而Fe(OH)3不会超过10%。不信,可以测定嘛,现在有的是分析手段。“百度百科”有说,只有加氨水且迅速将pH值调至12,才是Fe(OH)3沉淀。沉淀物与加碱种类有关,加NaOH溶液,沉淀物稳定后成份主要就是FeOOH。由此,可以用化学计量学方法计算铁泥产量,实际产泥量要多约20%。除多了CaMg沉淀物外,还有部分盐份(NaCl等,由于“干化”)。但要说明的是,铁泥中有机物很少,低于0.5%,通过化学计算同样可以证明。

3、“臭氧催化氧化法”?

规范:“臭氧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产生新生态氧原子,在水中形成具有强氧化作用的羟基自由基(•OH),可以破坏有机物结构,从而氧化分解水中的污染物。”

“新生态氧原子”仅为一种假说;学术文献更多地认为:臭氧在催化剂表面羟基的作用下生成•OH•OH的生成,不论是两步还是一步,其氧化物种都不是分子态的,寿命只有微秒级;催化剂的作用域很小,这才是工艺应用的关键。

另外名称问题,在催化剂作用下臭氧分解生成羟基自由基,明明是“催化臭氧”么,怎么“臭氧催化”了!catalytic ozonation 该怎么译?

4、投加双氧水浓度?

臭氧双氧水氧化法中双氧水投加量很少,为什么要规定“4.1.3.4.7双氧水浓度大于35%”?据我了解,工业上双氧水规格有两种27.5%35%,投加哪一种不都一样么?画蛇添足!

5、电解产生•OH 

若阳极产生•OH ,靠的是阳极的过电位,否则产生分子态氧。“4.1.5多维电解吸附法”一节,似乎对多维材料的过电位特性,强调不足。

 

上述议论,观点并不一定正确,且有吹毛求疵之嫌,但科学问题在于反复探讨。


(声明:以上技术资讯文章,是马鲁铭的原创,仅供参考!不承诺学术的严谨性与实践的可靠性,敬请不要摘录引用。)